The Last Duel (2021). Director: Ridley Scott
歷史背景
「最後的決鬥」發生在14世紀的法國,原因是一名騎士控訴一名護衛闖入他家,並侵犯了他的妻子。由於雙方各執一詞,又缺乏客觀證據,於是依當時的法律,以決鬥至一方死亡的方式進行審判。正義的一方受神庇護,因此將會在決鬥中勝出;死亡則被視為有罪的證明。有趣的是,這場決鬥雖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最後」兩字在史實上來說並不正確。雖然14世紀時決鬥審判已逐漸式微,但法國史上公開記載的最後一場決鬥審判其實發生在約200年後的16世紀。
三個觀點、三個真相
最後的決鬥從三個角色的觀點 - 原告的騎士、被告的護衛、還有騎士的妻子 - 來陳述事件發生的經過。這個手法讓人聯想到黑澤明的「羅生門」和張藝謀的「英雄」。與這些故事不同的是,最後的決鬥使用如此手法的用意並不是製造懸疑,而是透過把三個「事實」一字排開來凸顯兩位男角的自以為是,以及男性沙文主義與父權社會對當時女性的不公。騎士與護衛在各自的故事裡都認為自己是英勇大度、品德高尚的一方;騎士認為自己是個寵妻的好丈夫,仕途不順是奸人所害。護衛則認為騎士的妻子對自己著迷,而自己則是將騎士之妻從悲慘婚姻中拯救出來的情聖。透過騎士之妻所述的「事實」,我們發現原來兩位男士只有在自己的故事裡才是英雄。
在當時的社會,貴族男性即使已婚,在性關係上關起門來即可隨意為之,但騎士之妻僅因曾評論護衛的容貌俊美,竟被質疑「侵犯」是否其實是「你情我願」。騎士之母身為曾經歷相同遭遇的女性,反而責備不願隱忍的騎士之妻。在父權的社會裡,女性壓迫女性的例子比比皆是。東漢班昭寫的「女誡」,正是一個女性全盤接受父權價值後反過來壓迫女性的實際例子(註1)。
14世紀的覺醒女性會是什麼樣子?
「最後的決鬥」電影劇本是改編自同名的文本。但是原著並沒有騎士之妻版本的事實,電影的第三幕是主要是由編劇之一的 Nicole Holofcener 原創的。最後的決鬥中的騎士之妻雖然身穿古裝,但舉手投足、說話思考卻和當代的女性主義者無異。看她直指社會的雙重標準以及沙文主義的醜態時雖然過癮,但仍不免帶給我些微時空錯置的違和感;彷彿一位現代女性穿越了時空來到了中古時代。14世紀的貴族女性雖然仍被視為男人的附屬品,但是多數能受良好的教育。許多貴族女性也不會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順婦。雖然如此,我還是很好奇她們有沒有直指父權咽喉的話語權,如果有的話,用的又會是怎樣的詞彙。
註1:女人所謂「三從四德」的出處即為女誡。三從為「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都是傳統社會對女性形象舉止的主流要求。此等文字竟由女性寫出,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