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5, 2021

The French Dispatch

 The French Dispatch (2021). Director: Wes Anderson

法蘭西特派週報是 1+3 個短片的集合,分別代表『法蘭西特派週報』的四個專欄。在技術層面來說,這部電影應該是 Wes Anderson 個人風格的精華集錦,所有他愛用的技巧以及手法在法蘭西特派週報裡應有盡有:人物置中的畫面配置、實景穿插動畫、黑白彩色交換、畫面橫移換幕等等。如果喜歡 Wes Anderson 風格的觀眾應該會覺得非常過癮。我雖然不算 Wes Anderson 的死忠影迷,但是從1998年的 Rushmore 開始他的每一部電影我都看過,大致上也都喜歡。法蘭西特派週報對我來說就像觀賞一場兩小時的煙火秀,頭一個小時會覺得非常享受,但是第二個小時開始就不免有點疲乏。煙火結束後除了煙霧以及印在視網膜上的殘像之外並沒有太多在情感層面的回味。
Wes Anderson 目前的手法本來就會對深層情感的表達產生限制。這樣的限制在一到兩小時的單一劇情長片中可以達到比較好的平衡,但是在像法蘭西特派週報這樣的作品裡這種短絀就會格外明顯。與 Wes Anderson 較早期的作品相比,如此取捨的演化顯然是他自己在藝術上所下的決定。我不一定喜歡,但是非常尊敬。情感層面之外,Wes Anderson 電影特有的美學與幽默感則完全沒有因為個別故事長度的縮短而受到妥協,我認為光就這些元素就值得把法蘭西特派週報這場煙火秀多看幾次。Wes Anderson 跟一群固定的演員合作已成慣例,而且名單顯然在增加當中(Wes Anderson Cinematic Universe?)。光是對於那些演員又將扮演哪種角色的期待也是我會收看他每一部新片很大的原因。純就個人私心喜好,我還是希望 Wes Anderson 未來可以往情感共鳴那個方向走回去幾步(例如 Moonrise Kingdom 就非常好)。但不論如何,Wes Anderson的新片就像過年特別節目一樣,雖然在看之前就已經知道大概會是怎麼回事,我還是年年引頸期盼。

Wednesday, December 1, 2021

The Beatles: Get Back

The Beatles: Get Back (2021). Director: Peter Jackson

我很晚才開始聽 Beatles 的音樂。

之前,一直覺得Beatles 之於西洋音樂就像Citizen Cane 之於西洋電影一樣,是那種大家都說是經典,但是在連消化新東西都快沒有時間的情況下應該是無暇去體驗的東西。接觸他們的音樂之後,也發現因為時(年)差的關係對他們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團體基本上一無所知。在Beatle解散多年,John Lennon 跟 George Harrison也過世許久之後,看著現在的Paul McCartney跟Ringo Starr時已經感覺不到當年The Beatles到底是怎樣一個樂團了。
所以聽到Peter Jackson要導一部關於Beatles 的紀錄片時非常期待。這部紀錄片叫做The Beatles: Get Back,因為是Peter Jackson的作品所以不意外(誤)的分成三集,並且每一集都超過兩小時。The Beatles: Get Back聚焦在1969年的第一個月,Beatles 在同時籌備新專輯Let It Be 和一場睽違三年的現場演唱會的點滴。對他們的音樂還算熟悉的我來說,光是能親眼看到幾首喜歡的歌曲從無到有的過程就令人非常開心。尤其是Billy Preston出現的段落,那種終於知道「原來這首歌的這個部分是這樣來的」的感覺實在是難以形容的滿足。
音樂之外,Peter Jackson從超過60小時的原始側拍裡呈現了這個樂團在解散前夕的真實面貌:Paul對於即將失去John這個創作夥伴的盡力諒解與悲傷,John和George對Paul一直以來強勢主導的不滿,George長年在John和Paul創作陰影下因而無法在音樂上獨當一面的挫折,還有對一切看起來總是無能為力的Ringo。但是最重要、也最感人的,是即使在極端不愉快的解散前一年,當四個人聚在一起聊天打屁玩音樂的時候仍然流露出的快樂神情。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創作出這麼多經典音樂的Beatles,實際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十年,解散的時候每個人還不到30歲。紀錄片的結尾,是那場有名的屋頂演唱會的完整版,這也是Beatles最後一次的現場演出。紀錄片結束之後,我一邊寫這篇感想一邊把Let It Be這張專輯來回聽了兩次,即使在四十多年後還是非常的棒。誠心推薦。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21

Last Night in Soho & Spencer

Last Night in Soho (2021). Director: Edgar Wright

 

迷離夜蘇活是以喜劇聞名的英國導演Edgar Wright首次編導的驚悚片。故事描述現代一個到倫敦求學的鄉下女孩Ellie與另一個活在60年代倫敦蘇活區的女孩Sandie生命交錯的奇幻故事。我很喜歡Edgar Wright在故事的開始放的煙幕彈,讓觀眾一開始不確定Ellie每晚夢中的60年代到底是因為精神不穩定之下的幻覺還是某種超自然現象。Ellie60年代倫敦交集的手法很值得一提,Edgar Wright在這些場景中巧妙的透過畫面的設計讓Ellie成為一個對Sandie感同身受的「觀眾」,我非常欣賞。Tomasin McKenzieAnya Taylor-Joy 兩位新生代優秀女演員的共演也非常精彩。不過可能因為是首次嘗試純粹的驚悚片(冰淇淋三部曲雖然都有驚悚元素,但本質上還是喜劇片),我覺得Edgar Wright對一些驚悚元素的掌握似乎還稍顯生硬,有幾個jump scare感覺用的不是非常高明。60年代男人們的鬼魂首次出現時效果不錯,但個人覺得使用稍嫌過度,幾次之後就膩了。在故事的收尾上,我喜歡Ellie起初認為是兇手的男人其實是前掃黃組警探的轉折,也認為那個角色的故事應該可以多說一點。反而真兇因為在整部片的存在感薄弱,所以最後揭曉時在情感上的衝擊不夠,算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Spencer (2021). Director: Pablo Larraín

 

史賓賽描述了黛安娜王妃在1991年聖誕節前後三天的生活。電影一開始就說這是受真實悲劇啟發的寓言故事,說的是所謂門後的歷史。雖然故事多半基於史實,但其中加入了許多想像的對白以及與歷史不同的事件(註一)。當時黛妃與查爾斯王子的婚姻已經瀕臨崩毀邊緣,長年的壓力與不幸福的婚姻讓黛安娜的精神狀況非常不好,電影描述黛安娜在這三天內從崩潰邊緣到重拾自我的過程。Kristen Stewart 的表演個人認為是本片最大(也許是唯一)的亮點。Kristen Stewart精彩之處是不只演好了黛安娜,也演活了一個瀕臨崩潰的黛安娜。電影中讓黛安娜自比Anne Boleyn(註二)也很別出心裁。雖然我個人覺得Anne Boleyn的出現,雖然不是真的「幽靈」,還是跟整片的調性格格不入。另外,也許是因為故事聚焦在黛安娜,也或許是因為Kristen Stewart的表現太過傑出,整部片基本上是她的獨角戲。這個特點本身不是問題,但我覺得其他角色太過薄弱,襯托主角的力道不足。黛安娜的許多對白也寫的稍嫌刻意。個人認為這個劇本用舞台劇作為媒體也許會比較適合。作為一個有趣的對比,Netflix的「皇冠」也花了許多篇幅描寫黛安娜和查爾斯的婚姻,雖然皇冠目前的故事還沒有說到1991年,但兩個根據同一個史實所延伸的創作,我個人比較欣賞皇冠的戲劇文本。

 

註一:根據當年皇室廚師的訪談,至少有兩件事是虛構的。第一是成為黛安娜密友的女侍事實上並無此人,第二是在結尾時黛安娜闖入皇室打獵的場合把小王子們帶走的情節事實上也沒有發生。根據廚師的說法,黛安娜對女王十分尊重,因此完全不可能做出這種事。廚師也有特別稱讚Kristen Stewart把黛安娜的口音口氣模仿的非常到位。

 

註二:Anne Boleyn是亨利八世的第二個皇后。因為無法生下男丁加上亨利八世喜新厭舊愛上Jane Seymour(電影中黛安娜用來比喻卡蜜兒),所以被以叛國為藉口處決。

Pig

Pig (2021). Director: Michael Sarnoski

有句英文成語叫做「不要用封面來評斷一本書的內容」。如果光看中文片名、預告和電影海報,你也許會期待豬殺令是一個像John Wick 那樣的故事,只是小狗換成豬,然後Nicholas Cage把搶走豬的黑幫撤底滅門。

但豬殺令不是那樣的故事。事實上,整個故事裡失去生命的只有一隻豬而已。所謂殺豬的「令」跟故事更是搭不著邊。豬殺令真正要說的是人失去了摯愛的故事。跟豬產生牽連的三個角色 – 豬的主人Robin、跟Robin買松露的中二客戶、還有綁架豬的幕後主使 – 都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傷痛中擱淺。我很喜歡誅殺令透過Robin尋豬的過程,慢慢的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也很喜歡故事在Robin的過往傷痛周圍留的白。我們到最後都不知道Robin怎麼失去他所愛的人,也不確切知道被綁走的豬跟他過去的關聯,但是我們知道Robin不顧一切也要把松露豬找回來的原因其實跟松露一點關係也沒有、然後我們也才知道豬被綁架的最終原因其實是一個在悲劇下破碎的家庭。
豬最後死了。但是故事中的三個人在Robin尋豬的過程裡面對了各自的創傷。Robin在故事的最後終於能夠把愛人生前留下的錄音帶放出來聽。隨著電影結束,從Robin的音響中流出的女聲唱的是Bruce Springsteen 的I’m on Fire。故事雖然已經說完,但這是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
I’m on Fire by Cassandra Violet (電影原聲帶)
I’m on Fire by The Staves(另一個我也很喜歡的版本)
一直以來都認為 Cage 是個好演員,他在豬殺令裡的演技再次證明了他不只能放,該收的時候也一點都不含糊。豬殺令的三個章節名稱都是食物。當我們還不知道Robin的來歷時大概只會覺得很有趣,但這其實跟Robin的過去互相呼應,是很不錯的巧思。

Tuesday, October 19, 2021

The Last Duel

 The Last Duel (2021). Director: Ridley Scott


歷史背景

 

「最後的決鬥」發生在14世紀的法國,原因是一名騎士控訴一名護衛闖入他家,並侵犯了他的妻子。由於雙方各執一詞,又缺乏客觀證據,於是依當時的法律,以決鬥至一方死亡的方式進行審判。正義的一方受神庇護,因此將會在決鬥中勝出;死亡則被視為有罪的證明。有趣的是,這場決鬥雖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最後」兩字在史實上來說並不正確。雖然14世紀時決鬥審判已逐漸式微,但法國史上公開記載的最後一場決鬥審判其實發生在約200年後的16世紀。

 

三個觀點、三個真相

 

最後的決鬥從三個角色的觀點 原告的騎士、被告的護衛、還有騎士的妻子 來陳述事件發生的經過。這個手法讓人聯想到黑澤明的「羅生門」和張藝謀的「英雄」。與這些故事不同的是,最後的決鬥使用如此手法的用意並不是製造懸疑,而是透過把三個「事實」一字排開來凸顯兩位男角的自以為是,以及男性沙文主義與父權社會對當時女性的不公。騎士與護衛在各自的故事裡都認為自己是英勇大度、品德高尚的一方;騎士認為自己是個寵妻的好丈夫,仕途不順是奸人所害。護衛則認為騎士的妻子對自己著迷,而自己則是將騎士之妻從悲慘婚姻中拯救出來的情聖。透過騎士之妻所述的「事實」,我們發現原來兩位男士只有在自己的故事裡才是英雄。

 

在當時的社會,貴族男性即使已婚,在性關係上關起門來即可隨意為之,但騎士之妻僅因曾評論護衛的容貌俊美,竟被質疑「侵犯」是否其實是「你情我願」。騎士之母身為曾經歷相同遭遇的女性,反而責備不願隱忍的騎士之妻。在父權的社會裡,女性壓迫女性的例子比比皆是。東漢班昭寫的「女誡」,正是一個女性全盤接受父權價值後反過來壓迫女性的實際例子(註1)。

 

14世紀的覺醒女性會是什麼樣子?


「最後的決鬥」電影劇本是改編自同名的文本。但是原著並沒有騎士之妻版本的事實,電影的第三幕是主要是由編劇之一的 Nicole Holofcener 原創的。最後的決鬥中的騎士之妻雖然身穿古裝,但舉手投足、說話思考卻和當代的女性主義者無異。看她直指社會的雙重標準以及沙文主義的醜態時雖然過癮,但仍不免帶給我些微時空錯置的違和感;彷彿一位現代女性穿越了時空來到了中古時代。14世紀的貴族女性雖然仍被視為男人的附屬品,但是多數能受良好的教育。許多貴族女性也不會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順婦。雖然如此,我還是很好奇她們有沒有直指父權咽喉的話語權,如果有的話,用的又會是怎樣的詞彙。

 

1:女人所謂「三從四德」的出處即為女誡。三從為「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都是傳統社會對女性形象舉止的主流要求。此等文字竟由女性寫出,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21

Dune

Dune (2021). Director: Denis Villenueve

沙丘是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家Frank Hurbert 196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40年前,名導 David Lynch也試過把沙丘的故事搬上大銀幕,但結果並不成功1David Lynch這個跟頭栽的並不冤枉;沙丘是一個非常難改編的故事。至於Denis Villenueve這次的嘗試,我認為是很成功的。

 

小說的沙丘

 

沙丘經典之處,我認為並不是在『前景』的故事情節或是角色刻畫 – 雖然沙丘在這些地方也不差 – 而是『背景設定』。首先,Frank Hurbert 非常詳實的創造了fremen,一個生存在沙漠中的民族,也給了他們生動的生態與文化。Hurbert的創意融合了與現實中人類學與科學的靈感。Hurbert筆下Fremen穿著既能保濕又能回收水分的隔離衣,住在像蟻巢般的石穴中,透過大通風口般的設施來集中夜晚的濕氣,這些都是Hurbert的想像力與科學知識融合的結果。也因為水是無比珍貴,死去的fremen並不會被埋葬或是火化,而是會被化成水來滋養同胞。Arrakis極端惡劣的環境讓fremen演化成戰鬥力絕佳的民族2,卻也同時非常迷信。這兩種特質讓他們被Bene Gesserit姐妹會編造的救世主神話利用。這些,則是Hurbert 從人類學出發的想像。

 

另一個精彩的設計則是Bene Gesserit姐妹會。Hurbert對於姊妹會的構想揉合了遺傳學 的靈感,以及宗教和政治如何一起操弄權勢。姐妹會透過育種不斷精進心智能力,與20世紀前期曾熱門一時的優生學如出一徹。在各個原始的民族裡散播日後可利用的救世主神話,則是把政治跟宗教結合的絕佳設計。值得一提的是,故事裡潔西卡夫人違背姊妹會的指令而生下保羅,打亂了姊妹會的育種大計3。潔西卡對於保羅混合著愧疚和畏懼的母愛、保羅能力逐漸覺醒,接受自己的『天命』後心境的變化、保羅與潔西卡的親子關係的演變,都是我覺得非常出色的地方。

 

從小說到電影的挑戰

 

沙丘的故事情節整體來說並不特別高潮迭起,多數角色的『成長』或『蛻變』也有限。雖然說沙丘故事的背景世界非常迷人,但 Hurbert眾多精彩的設定都伴隨著架空的繞口名詞,加上片斷的解釋,往往必須參考書末的註釋、網路上的導讀、或拼湊散佈在故事各處的資訊來了解。我仍然記得當初被某些橋段深深困惑。這些特色讓沙丘在閱讀時已不容易,如果要變成一部電影,如何呈現這些特色會是非常艱困的挑戰。

 

電影的沙丘

 

2021年的沙丘成功之處就在於對這些挑戰都有找到好的解決之道。首先是在視覺上完全呈現了小說中Arrakis的樣貌,對於一些原著描寫較為不足的地方,例如機械,建築,服裝的細節等等,電影則將它們具象化。我個人很喜歡沙丘電影的視覺美學,有很多我看原著時無法想像的事物,電影給了我很好的著力點。對於一些較難以理解的設定,例如Bene Gesserit背後的動機和算計,電影透過潔西卡夫人以及姐妹會聖母間的對話不露斧鑿之痕的向觀眾做出解釋。對於一些可能不適合用對白呈現的元素 (例如沙漠的生態),則用影像簡單交代(例如沙鼠的場景)。更值得一提的是,沙丘的配樂與影像非常的契合,在聽覺上也補足了文字媒介無法給予的經驗。在選角上,演員們也都是一時之選,對我來說實在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

 

在看過『異星入侵』以及『銀翼殺手2049』後,我就覺得Denis Villeneuve是一個非常懂得拍科幻片的導演。他偏慢的敘事步調也很合我的胃口,所以聽聞他要將沙丘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心裡就十分期待。電影也沒有讓我失望。衷心期盼沙丘電影第二部能夠順利問世。

 

1  David Lynch 是我自己很喜歡的導演。他在訪談中承認1984年的沙丘是一次失敗的改編,也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令自己失望的一部。因爲太心痛了,他甚至不願意看Denis Villeneuve的沙丘。

 

2 帝國皇帝的特種部隊 (Sardaukar) 是沙丘世界裡戰鬥能力最強大的軍隊。與fremen相似,他們超凡的戰鬥能力也是(人為)極端環境的結果。Hurbert對逆境如何透過選汰來提昇人類潛能似乎頗為著迷。

 

3  姐妹會的育種計劃原本將會在Atreides 家的女兒與Harkonnen 家的兒子結合時完成。保羅的誕生讓姐妹會被迫將計劃提前了一個世代,讓保羅有了成為『天選之人 Kwisatz Haderach』的機會,後續也產生了諸多波瀾。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The Green Knight

The Green Knight (2021). Director: David Lowery 


高文與綠騎士的故事

某年除夕1,亞瑟王正與王后及圓桌騎士慶祝新年。一名綠色的騎士2突然闖入大廳。綠騎士一手握著一柄巨斧,另一手卻高舉著象徵友誼的冬青樹枝。綠騎士邀請亞瑟王玩一場友善的『砍頭遊戲』3:亞瑟王先向綠騎士的脖子砍一斧,綠騎士則會在一年之後還一斧。亞瑟王正要答應,但年輕的圓桌騎士高文搶著代替亞瑟王接受了綠騎士的邀請。高文一斧砍下了綠騎士的頭,但本該死去的綠騎士卻提著被砍下的頭揚長而去,只提醒高文一年後前往北方的一座教堂赴約。

 

一年後,高文踏上旅程。途中經過一座城堡,受到堡主夫婦熱情款待。堡主提議,接下來的幾天會把每天打獵的收穫獻給高文,但是高文在離開時必須把得到的其他東西給予堡主。高文答應了。之後的每天晚上,堡主夫人誘惑高文,但高文沒有動搖。堡主夫人最後只央求高文收下她的綠腰帶,並宣稱腰帶可以讓高文不受傷害。高文想到與綠騎士的一斧之約,於是答應收下。離開城堡時,高文沒有依約把綠腰帶獻給堡主。

 

高文到達綠騎士等候的教堂。綠騎士砍向高文的脖子,卻只造成輕傷。但一斧已受,砍頭遊戲就此結束。綠騎士原來就是城堡堡主。整件事是與亞瑟王亦友亦敵的女巫 Morgan le Fay 對圓桌騎士的試煉。綠騎士告訴高文他本應毫髮無傷,脖子輕傷是因為高文沒有對領主誠實的緣故。雖然如此,綠騎士仍然稱讚高文的品德。高文返鄉,並從此繫著綠腰帶以提醒自己要誠實。

 

電影的綠騎士

 

綠騎士是美國影人 David Lowery 根據高文與綠騎士的故事加以演繹與改編的電影。與原始故事不同,電影裡的高文還不是圓桌騎士,而是一個未經世事的年輕貴族。我個人滿喜歡這個改動,讓高文變成一個沒那麼成熟,道德上也不那麼高潔的角色4David Lowery讓電影裡的高文在赴約的路上經歷了其他的事件,在此不多做敘述,但是這些事件讓我們了解高文個性中的善、未經世事的天真、以及道德上的懦弱。我很喜歡電影的收尾,在手法上有點類似電影『魔鬼代言人』。雖然與原著不同,但強調品德的精神是一致的。電影的結尾也許更強烈些,藉由高文對未來的觀視來強調如果沒有品德與榮譽心,眾叛親離、身首異處的下場終將來到。這些設計讓高文的試煉與原著相比更為深刻。有趣的是,高文在電影裡的母親正是 Morgan le Fay ,與原著不同。電影中的亞瑟王與王后已是風中殘燭,在原著中亦不是如此。這樣的亞瑟王與王后帶來了一抹蒼涼感,與電影的風格相映,我也很喜歡。

 

這部片的視覺設計相當值得一提,從高文母親招喚綠騎士的儀式、綠騎士的造型到亞瑟王與王后的衣著都非常棒。David Lowery在訪談中有提到,綠騎士的造型完全沒有任何電腦後製的成分,把綠騎士的造型加入植物的元素個人非常喜歡。亞瑟王與王后的王冠在頭後方的圓形設計,據David Lowery所說是要模仿基督教宗教畫中聖徒所擁有的聖光,給兩人一種高尚的氣質。與兩人病態的氣色相對應,確有一種衝突的美感。人物之外,光是電影中的場景就讓本片值得收藏。拍攝地點都在愛爾蘭,也讓我想去一遊。

 

綠腰帶

 

關於綠腰帶的象徵意義有許多解釋。有一說是高文面對色戒的動搖,另一說是高文對上帝信念的動搖。但不論如何,綠腰帶代表的是對品德與榮譽的妥協與淪喪。電影中的綠腰帶原先是由高文的母親給予的,是保證高文能毫髮無傷、功成名就的私心。電影中更安排高文必須屈服於堡主夫人的誘惑後才能再得到之前因故遺失的綠腰帶,與原著相比是一個更加嚴苛的道德試煉。

 

1新年在亞瑟王的時空(六世紀英國)是1225日,與聖誕節同一天。

2在原版故事裡,綠騎士不只盔甲,連皮膚都是綠色的。在較晚的另一版本裡,綠騎士只是身穿綠甲而已。

3原文『Beheading game』。是中世紀騎士故事裡常見的情節。

4電影中高文屈服於堡主夫人的誘惑後,夫人如此嘲諷高文:You are no knight。字面上是指高文不是個騎士(尚未受封),但雙關的意思是高文不配當個騎士。

 

維基百科的相關文章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绿骑士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高文爵士与绿骑士

 

導演的訪談(英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n2wWwrwwU